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客路青山外,行舟绿水前。
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。
海日生残夜,江春入旧年。
乡书何处达?归雁洛阳边。
【唐】王湾《次北固山下》
赏析
这是一首五律诗篇,其颈联被明代的胡应麟称赞为“形容景物,妙绝千古”。时光匆匆交替流转,这怎能不让身处“客路”的诗人陡然生出思乡的情愫呢?诗中“生”“入”运用了拟人手法。虽说并非有意阐述道理,然而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却蕴含着理趣。海上的红日于残夜中诞生驱散黑暗,江上的景物呈现出“春意”闯入旧年,赶走了寒冬,这当中蕴含了时序变化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,展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,给人以乐观、积极且向上的力量。
此诗以对仗的句子开篇,既精巧华丽,又灵动洒脱。“客路”,指的是作者前行的道路。“青山”点明了题目中的“北固山”。作者乘船,正朝着眼前展现的“绿水”行进,驶向“青山”,朝着“青山”之外那遥远的“客路”而去。这一联先是提及“客路”,而后才写到“行舟”,诗人在江南、心向故乡的漂泊羁旅之小景实属难得一见。
在“潮平两岸阔”中,“阔”是“潮平”所导致的结果。春潮上涨,江水浩渺,放眼望去,江面似乎与岸齐平,船上之人的视野也因此变得开阔。这一句,写得气势恢宏,而下一句“风正一帆悬”,则更显精彩。“悬”是端端正正高高挂着的模样。诗人不用“风顺”而用“风正”,是因为仅仅“风顺”还不足以保证“一帆悬”。风即使顺,如果过于猛烈,那帆就会鼓成弧形。只有既是顺风,又是和风,帆才能够“悬”起来。那个“正”字,同时涵盖了“顺”与“和”的内涵。这一句描绘小景已相当生动。但不仅如此,正如王夫之所指出的,这句诗的精妙之处,还在于它“以小景传大景之神”(《姜斋诗话》卷上)。可以想象,如果是在蜿蜒曲折的小河中行船,老是要转弯,这样的小景是很难出现的。如果是在三峡行船,即便风既顺又和,却依旧波涛汹涌,这样的小景也是难以见到的。诗句的妙处在于通过“风正一帆悬”这一小景,把原野开阔、大江直流、风平浪静等大景也展现了出来。
读到第三联,便能知晓作者是在岁末年末,连夜乘船前行。潮水平稳而无浪涛,风势适宜而不强劲,近看可见江水碧绿,远望可见两岸空旷。这显然是一个晴朗明澈、处处透露出春天气息的夜晚,孤舟扬帆,缓行于江上,不知不觉已到残夜时分。这第三联,正是表现江上行舟,即将天亮时的情景。
这一联向来备受赞誉,有人说:“'海日生残夜,江春入旧年’,诗人之中少有能写出这样的句子。张燕公(张说)亲手将其题写在政事堂,每每向有文采之人展示,令其作为楷模。”(《河岳英灵集》)明代胡应麟在《诗薮·内编》中说道,“海日”一联“形容景物,妙到极致,千古无双”。当残夜尚未消散之时,一轮红日已从海面升起;当旧年还未消逝,江上已显露出春意。“日生残夜”“春入旧年”,都表明了时序的交替,而且是那般急促不可等待,这怎能不让身在“客路”的诗人顿时产生思乡之情呢?这两句在炼字炼句方面也极见功力。作者从炼意出发,将“日”与“春”当作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,置于主语的位置并加以强调,并且运用“生”字“入”字使之拟人化,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感。妙就妙在作者并非有意说理,却在描绘景物、节令的过程中,蕴含着一种自然而然的理趣。海上红日生于残夜,即将驱走黑暗;江上的春意,那江上景物所展现的“春意”,闯入旧年,将要赶走严冬。不仅写景逼真,叙事确切,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,给人以乐观、积极、向上的艺术激励力量。此句与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海日东升,春意萌动,诗人乘船于绿水之上,继续朝着青山之外的客路前行。这时,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。雁儿正要经过洛阳啊!诗人想起了“雁足传书”的故事,还是拜托雁儿捎个信吧:雁儿啊,麻烦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,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。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,遥相呼应首联,整篇诗作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。
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东行,停泊在北固山下,见潮平岸阔、残夜归雁从而引发的怀乡之情,将写景、抒情、说理融为一体。全诗和谐美妙,充满趣味。堪称千古佳作。这首题为《次北固山下》的五律,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《国秀集》。唐人殷璠选入《河岳英灵集》时题为《江南意》,但存在不少不同的文字:“南国多新意,东行伺早天。潮平两岸失,风正数帆悬。海日生残夜,江春入旧年。从来观气象,惟向此中偏。”本文依据长期流传的《次北固山下》。
王湾是洛阳人,一生中,“曾往来于吴楚之间”。“北固山”,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,三面环江。上面所引《江南意》中开头两句为“南国多新意,东行伺早天。”其中的“东行”,应当是经过镇江前往江南一带。诗人一路前行,当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时候,潮平岸阔,残夜归雁,触动了心中的情思,吟成了这一传世名篇。诗以对仗句开篇,既工整秀丽,又活泼灵动。“客路”,指作者要去的路。“青山”点出了题目中的“北固山”。作者乘船,正朝着呈现于眼前的“绿水”前行,驶向“青山”,驶向“青山”之外遥远的“客路”。这一联先写“客路”而后写“行舟”,诗人在江南、思念故乡的漂泊羁旅之情,已在字里行间流露,与末联的“乡书”“归雁”,相互呼应。
这首五律虽然凭借第三联在当时声名远扬,流传后世,但并非只有这两个佳句出彩;从整体来看,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